四 韦如陵一生奋发有为。他生前卓厉轰烈,无愧于其所处的时势;而他死后却史声寂然,史界有愧于斯人! “论功受赏,在公诚无愧色,然公每自惜其功之未竟,知公者亦未始不以是为公惜也。”论功授赏,韦如陵是受之无愧的。然而,他从不居功,每次升迁,他都叹息自己应该建立的功业还没有完成。多好的人呀,刚过花甲就死了。闻耗,了解他的人都感到痛惜。 在韦如陵病重期间,广西为其覃恩请封。清廷根据他的功绩给予二品封赐,诰授其为“武功将军”;诰封其元配夫人周氏为“二品夫人”。 f#McTC3C
于今,在板美村仍有用樟木刻有“诰封武功将军”、“诰封二品夫人”字样(楷书、阳文)的木牌。经察究,这些旧物,原先红底金字,历百余年,已经陈旧不堪。按清制,五品以上官,覃恩予封者,本身之封曰诰授。曾祖父母、祖父母、父母及妻,存者曰诰封,殁者曰诰赠。一般封赠,只发诰书,不宣于廷。当时的一般封赠较多,诰书由地方官府存档,牌匾也由地方官府按规定格式公制,有题款和时间。存于板美村的木牌,呈“甲”字状,用一整块樟木板做成。板宽40厘米、高70厘米、厚3厘米,牌脚高90厘米、宽5厘米、厚3厘米,与牌身相连。这种木牌原来竟有12块之多,今存10块,分别是:“诰授武功将军”2块、“诰封二品夫人”2块、“钦赐花翎”2块、“署理左江镇标中营逰府”2块、“署理南宁城守营都阃府1块”、“侭先补用逰府”1块,部分已有虫蛀。这些木牌似是私制品,与“诰封”相关的牌有4块,有2块是相同的,且无题款和时间;其他的与“诰封”似无多大关系。访者认为,每项“诰封”的公制牌匾只有1块而不会有2块。真的公制品可能存于宣化城,存于板美村的木牌可能是韦氏族人为壮家族声威,私自雕制用于摆设的自制品。20世纪60年代的“文革”中,曾参加过志愿军的板边村人班运齐见韦氏后人拿两块牌来做家具,便劝说,这些东西是文物,不应毁掉,故得以幸存。幸存的10块木牌,虽然不似公制品,但它就像散存于民间的家书、族谱一样记录着一个人的经历和他曾经获得的荣誉。 hmB`+?,z*
光绪十三年(1887)丁亥四月初一,韦如陵的儿孙葬其于南宁城郊的四厦岭之阳。碑泐曰“皇清诰授武功将军逾耆寿显考讳如陵韦老府君之墓”,为阴文。墓园宏宽,墓型庄穆,碑石耸卧,碑文600余字,可想安葬时的葬礼是何等的隆重,哀荣又是多么的丰厚。捡选(宣化)知县景山官教摺壬午科举人黄国琦为铭曰:“文教所穷,爰修武卫。豪隽诞生,时艰宏济。荷戈击贼,勇冠一军。如彼俊鹘,突入鸦群。拊循士卒,甘苦与同。驰驱共奋,迭奏肤公。伟绩昭垂,贞珉合纪。不朽两间,永光(闾)里。”人之有死,死之求名;如陵死后,公祭称颂;有此殊荣,夫复何求!虽然铭中不乏溢美之词,难免有失公允,而溢于言表的仰慕之情是诚挚的。并且,正是这块出于捡选知县(多少可以说代表官方)之手的墓碑,记下了韦如陵一生鲜为人知的故事。 !l5@L\
如陵有弟如敏,天资不及其兄。兄荣于外而弟枯于里,同胞之差竟如天壤,非运蹇时乖,乃个人造化之别也! 如陵元配周氏,那蒙人,如陵离家后不随往,一直留住板美村,如陵获“诰授武功将军”时,其获“诰封二品夫人”,说明她卒于如陵之后,今板美村附近有其墓。如陵后纳侧室方氏,邕宁人,与如陵住宣化城,卒葬不详。周氏、方氏都有生养。共4子:长子权,候补从九品;次子振阶,蓝翎尽先授补把总;三子经邦,广西补用县丞,先其父而殁;四子经端,广西补用府经略。生3女:长女鸿卿适黄家;次女凤卿适谢家;三女燕卿,父殁时尚待字闺中。有8孙:士绶、士纶、士纪、士绅、士缨、士缙、士绍。还有3个孙女。功成名就,儿孙满堂,可谓“不朽两间”了。而其虽然“宏济时艰”,却未能“永光闾里”。 qr (t_qR&
在韦如陵生活的那个时代,一个地方有人荣获朝廷的二品赏赐,乃是天大的盛事,地方的志书肯定要详录其人其事的。而“叠奏肤功”、“伟绩昭垂”的韦如陵,为什么钦州地方志无载呢?其中的原因,可能是消息闭塞莫明其人其事,因而漏记。据板美村的韦氏族人说,别说是外人,就是本族人也不知道他的情况。65岁的韦志满对访者说,祖辈时常叼念,如陵这人真怪,知书识礼,又讲孝道,但离家几十年都没有回过。这可能是人们对他不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。 }wZsM[NDB
事情确实是这样:韦如陵本生于广东钦州小董板美,而其长期离籍在广西为朝廷效力,虽然声名赫然,但他不事张扬。据说,他曾经打算在家乡修造一座屋宇,而选日子总是不宜,故罢。只在家乡建了一间宗祠,所用的挑手、桁条、桷子均为格木,其后自制的牌匾就存放在这里,可惜宗祠毁于1958年。所以他在胞衣地没有留下什么房产,在今南宁市共和路有几间旧房是他当年的安家之处。他离家后,除了奔母丧回过一次之外,30多年没做过回乡之行。族人诉说,戚戚于情;闻者听罢,汲汲于理。邕钦之间近在咫尺,而此公数十年不作还乡之行,不啻是有悖人之常情,简直是犯了数典忘宗之嫌了。然而,不少古仁人也是以此为荣的,并非绝无仅有一个韦如陵,今人又何必泥于常理而苛责古人呢?不然,别说以小人之心难度君子之腹,就是以君子之心亦难度君子之腹呀!可能正是因为“荣于职守而荒于人伦,犹如锦衣夜行无人知晓”,是故钦州地方志没有给他留下片言丝语。 P@5}}vwS
那么韦如陵为什么不回乡呢?据板美人说,韦如陵离乡做了千总以后,乡里有些人到宣化去投其从军。在一次征剿战中,有一位至亲为掩护他而死于战阵。同僚们认为打仗死人是难免的事情,而他却感到非常难过。于是用他的战马驼尸归葬,并以马陪葬(据韦氏族人韦昌贵说,此马是宝马,名叫“蜘蛛脚”,过水脚不湿),以致哀悼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韦氏族人说,马是他的坐骑,如挚爱之伴,以马陪葬就是舍爱谢恩;同时也有以此来祈祷死者来世像他一样成为骑马的将军的意思(据韦昌贵说,这是真的,那马陪葬后,马鞍放在宗祠里,他小时见过,宗祠被拆后就不知去向了)。按理说,做人到了这般境界,也算是仁至义尽了。而为这事,他总觉得活着没脸回乡见父老兄弟,死了也没有资格入祀宗祠。由此,他更加珍惜生命,谨慎治事,不妄滥杀。或许,冥冥之中老天有意让他的至亲为他去死而造化他,让他也冒死去成全一位乱世英雄。如是,为掩护他而死的人造了一级浮屠,他后来冒着杀头之险放了刘永福,虽然不死也算是造了一级浮屠了。这是天意吧,但人包括韦如陵这样的“豪隽”是很难识破天机的。所以他曾对胞弟如敏说,为兄愧对父老兄弟,不能做桑梓之神,只能作他乡之鬼了。人由自愧到自责,是理智的,而由自责到自悲就过甚了。然而,心不暗欺,也是君子处世之道。嗣后,他果真不回乡,也很少与乡人联系,表面看去他真像是甘作他乡之鬼了。其实,他对家乡、对父老乡亲还是十分有感情的。他做了都司游击以后,更加勤于戎事以报效国家,更加努力创造业绩以光宗耀祖。其弟如敏生前曾对族人说,吾兄并非不想回乡,而是想等有所作为以后才衣锦还乡。去镇南关打法国鬼前还带话回来说,等打完仗后一定回乡祭祖,向祖宗叩报生平。未料,功成之后他却驾鹤西去了。 AC*SmQ\>!
所以,韦氏族人乃至钦州人对他的情况都很不了解。是故其谢世60年后,1946年钦县修志对其只字不提。好在南宁市郊的四厦岭还幸存一块记录韦如陵生平的墓碑,不然韦公的英名就与时俱逝了。 ojyP.R
韦如陵一生奋发有为。他生前卓厉轰烈,无愧于其所处的时势;而他死后却史声寂然,史界有愧于斯人!诚然,因不知而漏记,似乎难以咎责。而史界未能为先贤留名,终归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。 ④